华林村:红脉润乡活力涌
2025-10-17 06:39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侍甜田
  岁月长河淘尽烽火硝烟,红色精神深嵌大地脉络。在界牌镇华林村,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红色记忆,时序轮转,当年革命先辈播撒的精神火种,如今已点燃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让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涌动着蓬勃不息的时代生机。
  10月10日,记者走进华林村“初心课堂”,顾华林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图文形式生动展陈,珍贵的照片无声诉说着烈士当年的峥嵘岁月,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还原了烈士从投身革命到英勇牺牲的短暂却壮烈的一生。
  顾华林,1914年出生于阜宁县三区头巨乡清河村(今滨海县界牌镇华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过3年私塾,辍学后,在家务农,并到地主家打工,维持生活。1940年10月,顾华林家乡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他常跟随民运工作队员到穷苦百姓家宣传抗日。村里成立模范班(民兵组织),他被推选担任班长。1941年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清河乡民兵大队长、乡农会会长等职务。
  1943年3月24日,盘踞在响水七套据点的日伪军组织200多人队伍,向三坝区的众兴、大于庄、崇庄等地扫荡过来,一路烧杀抢掠。“顾华林接到命令,带领全乡民兵100多人跑步至众兴、大于庄、小荒一带,配合三坝区民兵大队打击扫荡的敌人。当看到日伪军枪头上挑着鸡、鸭、鹅,赶着猪、牛、羊,押着老百姓,推着粮食,正向崇庄而来时,顾华林一声命令,100多支枪同时向敌人开火,当场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 华林村87岁老党员张中立向记者讲述道,“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慌作一团,丢下抢来的物资,以为是新四军主力部队,边打边向响水七套方向撤退。在追击途中,顾华林不幸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9岁。”
  为纪念烈士,1958年,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将顾华林烈士的家乡清河大队更名为华林大队,现为界牌镇华林村。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英雄的名字却成为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记。“村里的‘初心课堂’是界牌镇重要的红色教育活动基地,每逢节假日或主题教育节点,党员干部、学生群体、群众代表都会专程来此,循着烈士足迹感悟初心,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华林村民生专干钱士苏向记者介绍时,眼神里满是对烈士的崇敬。
  走进华林村新型农村社区,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往来便捷有序,绿化景观生机盎然,花草树木点缀其间。“我们盼了好久的新房,今年终于装修好入住了。这里环境舒适,离县城又近,上下班也很方便!”村民戴锋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社区座落于海港大道东侧、新安大道南侧,休闲健身广场、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到位。
  红色精神催生新变化。近几年,华林村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靠近滨海港高铁站、综合创新产业园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快强村富民进程,骨干道路全面实现黑色化、硬质化,高效农业超过千亩,村容村貌更加整洁舒适,进城务工人员明显增多,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烈士精神是华林村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深挖红色资源,依托乡村田园等特色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烈士精神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更强大动力,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党总支书记张春雨表示。(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