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盘锦绣 指尖琢如意
2025-09-17 08:41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唐颖
  体验职业:非遗盘扣手艺人
  体验地点:县美术馆
  一针一线传匠心,巧手翻飞盘锦绣。作为承载传统美学的非遗技艺,盘扣凝结着独特的文化韵味。9月10日,记者走进县美术馆,跟随县国韵工艺美术品厂负责人薛红艳亲身体验盘扣制作,在指尖流转间,触摸传统手工艺的细腻肌理与文化温度。


记者体验制作四合如意扣。(刘朔池 摄)
  来到美术馆,顺着展厅向里,一张古色古香的中式长桌便映入眼帘,桌上整齐摆放着各色盘扣作品:红绸压襟垂着细碎流苏,金属底胸针缀着布艺花瓣,还有数十枚盘扣静静陈列着,菊花扣舒展着花瓣,琵琶扣灵动似弦,四合如意扣曲线婉转。“这些都是近年的新作品,有的是客户定制的服饰配饰,有的是专门设计的文创单品。”薛红艳笑着迎上来,她指尖带着常年做手工留下的薄茧。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我县盘扣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延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众多文史及图案用盘扣记载传承至今。
  “盘扣的讲究藏在细节里,材质不同,做法也不一样。真丝软且有光泽,适合做精致的装饰款,但绕扣时得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会跑偏;棉麻挺括,不容易变形,更适合初学者上手。”薛红艳拿起一枚真丝材质的压襟,指尖轻轻摩挲着纹路,“这手艺是我婆婆教我的,那时候很多款式都是她凭着感觉‘盘’出来的。我在老样式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作了改进,既能留住老手艺的魂,又能让它更接地气。”
  记者看到,桌旁的工具区,剪刀、镊子、模板、熨斗、珠针等摆放有序。薛红艳告诉记者,盘扣制作的核心工序可分为设计纹样、裁剪布条、填充缝合、塑形定型、固定装饰五大环节,其中填充缝合与塑形定型最考验匠人功底。说话间,她拿起一枚做好的菊花扣,对着光展示:“你看这曲线,每一段弧度都要均匀,针脚要藏在布料里,这样才显得干净利落。”记者凑近细看,果然看不到明显的缝线,只觉得扣型饱满,线条流畅,忍不住想亲手试试。
  “今天咱们就做四合如意扣。”薛红艳取出一卷绿色仿真丝的扣条,量好尺寸后,轻轻弯折。“这个扣条是我提前做好的,做扣条的时候,布条裁剪宽度要均匀,不然做出来的扣条会粗细不一。像这种扣条,还需要加上定型条,方便后期塑型。”薛红艳握着剪刀,一边剪下取好的扣条,一边示意记者尝试。
  轮到记者操作,看似简单的裁剪却没那么容易——尺寸没量好,扣条取短了。“别急,手指轻轻压住尺子,扣条贴着尺子走,确定好长度再剪裁。”薛红艳在一旁指导,亲手示范了几遍。重新裁剪好扣条,接下来便是最考验功底的“盘绕塑形”。薛红艳先用针线将扣条一端固定,另一端顺着曲线慢慢绕圈,手指时而轻拉扣条调整松紧,时而用镊子微调角度,短短几分钟,四组对称的曲线就呈现出来,一枚四合如意扣的雏形渐渐清晰起来。“你试试,绕的时候要注意力度,太松扣型会塌,太紧布料会起皱。”
  记者学着样先固定好扣条,刚绕到第一个曲线,扣条就“不听话”地跑偏了。“用镊子辅助一下,捏住扣条边缘,慢慢顺着两边走。”薛红艳耐心纠正。好不容易绕完一圈,一松手,部分线条又“散了架”。“没关系,新手都这样,多练几次就好了。”
  最后一步是“藏针固定”,这步决定了盘扣的精致度。“手盘的盘扣更要藏好针脚,不然会破坏手工的柔和感。”薛红艳取出针线,“线要和扣条同色,针脚要‘藏’在布料缝隙里,每缝一针,线都拉得均匀,别让线结露出来。”她示范缝了两针,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记者接过针线,手却忍不住发抖,刚缝第一针,线就歪到了扣条表面。“慢慢来,针从扣条内侧扎进去,再从相邻的缝隙里穿出来。”记者反复拆了缝、缝了拆,终于把针脚藏进了布料里。
  跟着薛红艳的指导,重新调整、固定,手指在扣条与镊子间小心配合,记者额头渐渐冒出细汗。大约过了两个小时,一枚不算完美的四合如意扣终于完成。曲线虽有些不均匀,边缘也略显粗糙,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成就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第一次做能这样已经很好了!盘扣讲究的就是熟能生巧。现在很多年轻人来学盘扣,不是为了做到完美,而是为了享受亲手制作的过程。”薛红艳笑着说,“未来我还想建个小小的盘扣传承工作室,让更多人能接触这门手艺,让盘扣的匠心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短暂的体验让记者明白,盘扣从来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文化”。一枚小小的盘扣,承载着手艺人的心血。或许,像盘扣这种传统手艺,它的传承更多时候就藏在“一对一”的指导里,藏在亲手完成的作品里,藏在对文化的好奇与热爱里。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