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 我县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侍甜田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近年来,我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挖掘本土优质资源,坚持规划引领,提升人居环境,做足产业文章,培育文明乡风,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环境提升展新颜
走进八滩镇界山村新型农村社区,白墙黛瓦间透出雅致韵味,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花草树木点缀其间,一幅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图景。
“我们盼望了好久,终于住进了新房。小区里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出门购物很方便,左右邻居也都很好相处,真是越住越舒心。”界山村村民周兆会一边打扫着庭院,一边告诉记者。
界山村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村全力推进农民住房改善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人居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实施民生实事工程,通过清理积存垃圾、美化庭院等措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成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有效提升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广大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界山村负责人说。
宜居是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我县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同步推进故道片区水、 电、气、网、寄递物流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覆盖,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片区中心村集聚并辐射周边,切实改善片区群众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沿线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交通廊道环境整治与风貌提升,精心打造与周边县市交界区域的门户节点形象,实现点上示范、线上联通、面上整体提升。
产业赋能促增收
初秋时节,梨果飘香。在县农业园岭山村千亩梨园内,圆润饱满的秋月梨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梨香,果农穿梭在梨树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间地头。
“这些梨树就是我们家的‘摇钱树’!以前卖梨要走十几里泥路,现在路都修好了,梨果通过网络直播可以卖到全国各地去,我家去年的收入很不错。”岭山村村民老于告诉记者,他家有10余亩梨树,由于管护到位,每年能带来8万元左右的收入,谈到现在的日子,老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岭山村位于黄河故道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梨树生长,近年来,村里在原有古梨园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梨树种植面积。每年的丰收季节,村干部带领团队通过电商直播平台线上销售“大套蜜梨”,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传统梨树种植升级为品牌化、规模化的富民产业。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梨树资源,持续打造梨花语景区,让游客春赏花、秋摘果,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和美乡村的“活力之源”。我县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支撑,立足各村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深入挖掘比较优势,构建“一业为主、 多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村特色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适度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乡土特色产业和乡村作坊,推动从传统种植向“产加销服”融合转型。深度挖掘“农业+文旅”潜力,开发乡村度假、亲子研学、农事体验等文旅产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乡风文明润民心
走进“全国文明村”东坎街道新安村,一幅“村在绿中、庄在林中、人在乐中”的文明画卷徐徐展开。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十分热闹,62岁的魏兰花正带领着一群村民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每天能和姐妹们在这跳广场舞,锻炼锻炼身体,累了还能聚一起唠嗑,日子过得特别美。”
以文化人、以艺润心。新安村以“百姓大舞台”为圆心,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发动村民自发组成的“新安舞蹈队”等骨干力量,开展文艺汇演,以“唱、讲、谈、演”多种形式,让文明新风通过文化文艺浸润人心,引领乡风文明落地开花。
“这几年新安村的风气变化特别大,红白喜事这方面现在全精简,群众习惯了。”新安村村民王大爷告诉记者。
治理有效,关键在人。村里组建的“坎侃而谈”志愿服务队,把课堂搬到集市、田头、树荫下,充分利用赶集日、大党课、节假日等时机,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政策、说案例,通过分享好做法、以案说法等方式向群众讲解陈规陋习的危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移风易俗的理念。
乡风文明是和美乡村的“灵魂内核”。我县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共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