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暖桑榆爱相伴
—— 我县全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刘琪
10月22日,东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内欢声笑语不断,仁和社区组织20余名志愿者与医护人员齐聚于此,开展“九九重阳·情暖桑榆”敬老志愿服务活动,用专业服务与贴心关怀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祝福,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在一楼大厅,健康义诊区排起了长队。医护人员携带血压仪、血糖仪等设备,耐心为每位老人测量身体指标,详细询问饮食作息与既往病史。“王大爷,您的血糖值略高,平时要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多吃杂粮和蔬菜,记得定期监测。”医护人员一边在健康档案上记录数据,一边结合测量结果给出个性化健康建议。针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护团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预防与日常护理知识,细致的服务赢得老人们频频点头称赞。
在理发区,志愿者们自带理发工具,围在老人身边细心修剪发型。“大爷,您想剪短一点还是稍微修一下?”志愿者轻声询问。理发过程中,志愿者们与老人唠起家常,从生活琐事聊到家乡变化。剪刀开合间剪掉的不仅是花白的银丝,更消融了陌生与隔阂,让温暖在彼此心间传递。刚剪完头发的王德来老人对着镜子端详片刻,满意地说:“志愿者经常来看望我们,不仅帮着理发、检查身体,还陪我们说话,这就是党的温暖啊!”
“看到老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们也很高兴。”东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杭如香表示,中心始终把老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今后将联合社区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通过丰富的文体活动、精准的健康服务,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全力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志愿者刘平平坦言,此次活动让她深刻体会到敬老服务的意义,会常态化参加志愿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便捷的生活保障。
离开东坎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记者来到八巨镇前案村互助养老睦邻点,这里同样充满温馨和谐的气氛。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室内,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有的下棋对弈,有的品茶聊天,阅览室里几位老人正翻阅着最新的报纸杂志,活动观影区的屏幕上播放着经典戏曲,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自从有了这个睦邻点,我们老年人终于有了好去处,每天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村民谭者相笑着说道。
据了解,该睦邻点于2023年利用村内闲置用房改造建成,总面积达500平方米,经过科学规划布局,设有阅览室、活动观影区、休息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我们每天正常开放,除了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还定期邀请爱心人士来讲解健康知识等。”睦邻点负责人张海艳介绍,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提供屋院打扫、家务收拾、日常护理等贴心服务,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里老年人同等品质的养老服务。作为我县“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创新实践,目前全县建成运营11个示范性互助养老睦邻点,为老人提供日托、保健、生活照料等助老服务,这些睦邻点联合周边卫生院举办健康义诊、养生讲堂,组织老人开展文娱比拼,惠及老人达5.6万,有效满足了农村老人“不离乡邻、不离乡土”的养老需求。
养老服务的温度,更体现在对特殊困难老人的精准帮扶上。五汛镇泥螺村75岁的李容海因脑出血导致半身瘫痪,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家人长期日夜照料,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民政部门主动上门对接,为其申请安装了养老照护床位,配备了护理床、轮椅等专业设备,并安排助老员每天免费上门服务1小时。“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服务人员每天准时来,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李容海的妻子谢广英说起助老服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我县始终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以构建“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点、线、网、面”同向发力,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在设施建设方面,新建标准化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长者幸福食堂等各类养老服务场所,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设施网络;在服务供给方面,为全县低保对象中60周岁及以上的重度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低保对象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等9类老人提供助餐、助洁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惠及老年人数达3.2万人;在服务创新方面,推进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建设,依托“小站点”激发农村养老“大活力”,实现“出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在家有服务、需求有供应”的养老目标,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用温暖笔触书写滨海养老服务的民生答卷。(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