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第二实验小学坎园路校区六(7)班  蒯雨萱
  书桌玻璃下压着两张磨白的书签:一张是旧版《红岩》里夹的,印着渣滓洞锈迹斑斑的铁窗;另一张是我五年级时手绘的,画着张嘎子踮脚举木枪的模样。这个国庆,我重读这两本翻卷了页角的爱国书籍时,忽然生出一个念头:要把书页里浸着热血的故事,折成一封给祖国的、最郑重的祝福信。
  读《红岩》,我总在“江姐受刑”那页停驻——“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铅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我指尖发紧。合上书时,阳台上的五星红旗正被秋风掀起一角,父亲指着旗面说:“我幼时在革命纪念馆见过江姐的针线包,针脚歪扭,却是狱友们用指甲刮着棉线、偷偷绣红旗的工具。”那一刻我突然彻悟:书中的“钢铁意志”从不是口号,是铁窗里就着月光描红的五星,是酷刑下咬碎牙也不吐的机密,是明知黎明遥远、仍拼力托举希望的坚守。如今每到国庆,我都会捧着书去社区找老党员李奶奶读,她听完总摩挲着书签笑:“你看楼下超市的菜篮,比当年过年还丰实;你看手机视频里的亲人,隔千里也像在跟前——这就是当年江姐们豁出命要建设的幸福生活啊!”
  再翻《小兵张嘎》,嘎子趴在芦苇荡盯鬼子炮楼的段落,瞬间勾连起去年国庆的白洋淀研学。我们踩着木质栈道往淀心走,向导突然驻足,指着一片开阔水域:“当年嘎子和小伙伴们,就是在这儿划着小木船,把鬼子的汽艇绕得晕头转向!”风掠过芦苇丛,沙沙声恰似书中描写的“枪栓轻响”,可低头望去,水面上是载满游客的画舫,渔民划着小渔船收网,银鳞蹦跳着撞碎阳光。我蹲下身,给身旁扎羊角辫的小妹妹讲嘎子的故事,她举着手中的国旗说:“姐姐,嘎子要是看见现在的船,肯定想坐上去——看看没有炮楼的淀子,是不是像他梦里那样亮!”
  合上书,我把两张书签平展在信笺上。原来爱国从不是书页里的往事:江姐们用生命护住的“明天”已化作书包里油墨香的课本、餐桌上冒热气的饭菜、手机里一键下单的高铁票;嘎子们用勇敢守住的“家乡”,已变成白洋淀的游船、社区广场的广场舞、国庆夜里点亮半城的烟火。
  这封给祖国的祝福信,我终于写下结尾:“亲爱的祖国,谢谢您让书页里的所有憧憬,都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往后的日子,我会带着江姐‘钢铁般的坚韧’、嘎子‘火一样的赤诚’,好好读书、踏实长大——护您山河无恙,陪您续写荣光。愿每一个十年,我们都能笑着对您说:您护我们长大,我们守您繁荣!”  指导老师:王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