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雨朦
悠悠篆河水,滋养出一片满含红色基因的独特土地——正红村。这里,是“五卅”运动工人先锋顾正红的故乡。百年前,年轻的顾正红怀揣着炽热的反帝壮志,毅然投身上海工人运动,最终英勇牺牲;如今,正红村先后获评江苏省传统村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步履铿锵,英雄故里焕发时代光彩。
篆河岸边,顾正红烈士故居静静矗立。这座故居,不仅是顾正红烈士生命旅程的起点,更是孕育其革命精神的摇篮。顾正红出生于黑暗腐朽的旧中国,自幼便饱尝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苦难。1921年,年仅16岁的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上海,在日本人开办的棉厂中艰辛劳作。1925年,顾正红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日本资本家无端借故停工,顾正红义愤填膺,毅然率领棉厂工人冲进工厂据理力争,却惨遭日方无情枪击,壮烈牺牲。中国共产党随即号召上海各界举行万人公祭,进一步扩大了反帝斗争的声势。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如燎原之火般爆发,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大规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讲顾正红的英勇故事。”正红村老党员顾谁娓娓道来,“他从小就极具正义感,但凡遇到不公平之事,总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一直如明灯般激励着我们村的每一个人,成为大家心中坚守正义、勇敢前行的强大动力。”
时至今日,顾正红烈士故居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里对故居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修缮,专门新建了顾正红事迹展陈馆。“我们肩负着双重重任,不仅要精心保护好故居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更要将顾正红的伟大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之永不磨灭。”正红村党总支书记戈长森目光坚定。
漫步正红村,一幅幅乡村新景映入眼帘:宽阔整洁的沥青路两旁,绿树成荫,繁茂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宁静而祥和,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近年来,正红村紧紧围绕红色血脉赓续这一灵魂核心,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坚实基础,以文化传承为重要脉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从内而外的华丽蜕变。
踏入位于该村的正红镇草柳编展示馆,仿佛置身于一个草柳编的艺术殿堂。馆内,上百件草柳编产品琳琅满目,从质朴实用的筐、篮、篓、席,到精美别致的装饰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心血,兼具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村民顾向东熟练地拿起柳条对记者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记录着我们村的岁月变迁与发展历程。”
“我们的草柳编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畅销各地,还成功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呢!”正在自家院子里专注编织柳筐的村民李大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停下手中的活计说道,“靠着这门老手艺,我一年能多增加两三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正红村还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我们计划以顾正红烈士故居为核心,精心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正红镇相关负责人透露,“依托正红村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农文旅融合’全新路径,构建‘两横两纵、一带两环、多点四片’的科学空间格局。具体而言,以篆仁路为横向主轴,将村庄入口、顾正红烈士故居、顾正红事迹展陈馆、村党群服务中心等重要节点有机串联起来,着力打造三条‘集中居住带’;沿着射阳河—篆河,建设滨河景观带,并配套设置村庄大小环形慢行步道,巧妙串联古渡口与滨河游园等特色景点;打造健身广场、古渡口等多个亮点节点,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布局,规划建设三个高效农业片区与一个观光农业片区,最终实现红色研学、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深度融合。”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篆河水面上。在顾正红烈士故居前,一群来自县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他们的神情专注肃穆,稚嫩的脸庞上透露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他们的身影,与顾正红事迹展陈馆内的烈士雕像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过去与现在相互交融、传承与发展相得益彰的美好画面。
“红色精神绝非仅仅是写在书本上、挂在墙壁上的空洞文字。”戈长森深有感触地说,“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同样需要顾正红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激励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为此,正红村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前往顾正红革命烈士纪念场所瞻仰缅怀,开展生动的红色理论实境课,将红色教育全面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等各个方面,切实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同时,将红色文化深度注入党风廉政建设、党纪学习教育等关键环节,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