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村:红魂绿韵谱新篇
2025-10-28 06:47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侍甜田
  五汛镇路建村,不仅承载着一段厚重深沉的革命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用红色基因滋养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书写着红色热土上的崭新篇章。
  10月22日,记者走进五汛镇“初心课堂”,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承载着记忆的实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路建等烈士们的信仰与坚贞。
  “我们村就是以路建烈士名字命名的,他牺牲的时候才23岁。”在镇“初心课堂”,路建村老党员王良俊向记者介绍路建村村名的由来。“路建是吉林省肇源县人,牺牲时没有子女,关于他的事迹,我以前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起。”王良俊回忆说,路建1918年出生在一个旧官吏家庭,在学校读书时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抗战爆发后,路建在学校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路建随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次年5月9日,遭到事先埋伏的匪徒枪击,壮烈牺牲。1957年,我县在撤区建乡时,在五汛民便河东划出一个乡命名为路建乡,即现在的路建村。
  “我们这代人从小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现在要把烈士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王良俊是村里的红色讲解员,每当有访客到来,他总会一遍遍地讲述烈士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作为五汛镇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汛镇“初心课堂”不仅是承载红色记忆的精神纽带,更是凝心铸魂、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文化阵地。从当地学生团体的研学实践,到党员干部的党史教育,再到普通群众的自发缅怀,它始终在铭记先烈事迹、教育激励后人、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不屈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秋风送爽,稻谷飘香。在路建村广袤的田野里,连片的稻田遍地金黄,正式迎来收获季。五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野间往来穿梭,切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现场作业忙碌而有序。
  “我家今年种了300多亩水稻,长势比往年要好,稻粒非常的饱满。现在机械化收割效率高,成本也降下来了,这几天就能全部收完。”水稻种植户成标说。“今年,我们村水稻种植通过推广优质稻种,邀请农技人员上门指导病虫害防治,加上机械化种植和收割,预计平均亩产可达到1300斤以上,已经协调好了烘干设备和收购渠道,帮助村民尽快完成稻谷晾晒和销售,让村民丰产又丰收。”村党总支书记徐成告诉记者。
  依托射阳河区域优势,路建村始终把水稻种植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绿色高产高效水稻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通过优化品种选育、强化田间精细化管理、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等举措,持续提升水稻品质与产量。同时,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提升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和方向,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全力守护群众稳稳的幸福。
  如今的路建村,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乡村的血脉,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内涵,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烈士命名村不仅有‘红色底色’,更有‘幸福亮色’,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徐成充满信心地说。(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