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冰清
10月22日,记者来到坎北街道吕滩村食用菌示范基地,只见22个智能化生产方舱整齐排列,里面一簇簇金耳平菇鲜嫩肥硕,工人们穿梭其间采摘分拣。
“这可不是普通大棚,而是菌菇的‘智能产房’。”该基地负责人柏加兵指着舱内的传感设备介绍,每个方舱都配备智能化控制系统,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可远程调控,“就拿金耳来说,原本只长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现在通过精准控温保湿,在这里也能丰产稳产,再过几天这批金耳就要上市了。”
在分拣车间,村民王维兰正麻利地给平菇分级。“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如今在基地上班,一天能挣100多元,一个月下来3000多元稳当到手。”王维兰笑着说,像她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50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我们通过智能化管理,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靠天吃饭的问题,还让菌菇品质更稳定。”柏加兵打开手机上的智能管理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方舱的温湿度数据。
据了解,基地目前可生产金耳、杏鲍菇、秀珍菇等多个品种,日产食用菌达3500公斤,产品因绿色无公害广受市场青睐。
“每个方舱每月能有1万多元收益,全部投产后日产可达5000公斤,产业链还能进一步延伸。”吕滩村党总支书记刘晓娟告诉记者。这一产业的落地,源于吕滩村“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村里盘活6000平方米闲置场地,招引菌缘农业打造食用菌综合示范基地,采用“公司+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民致富。
在成品仓库,工人正将包装好的菌菇装车。“我们始终坚持把品质攥在手里,才能让生意做得长久。”柏加兵说,这些菌菇除供应周边市场外,还通过冷链物流销往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
“我们始终把‘产业兴村、富民强村’放在心头,接下来会继续依托智能化菌菇基地,推动产业链向深加工、品牌化延伸,不仅要让我们村的菌菇‘种得好’,更要‘卖得俏’。”刘晓娟表示,“同时会扩大务工岗位覆盖面,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把‘智能菌坊’打造成村集体经济的‘强引擎’、村民幸福生活的‘增收源’,用产业振兴的实效,绘好吕滩村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