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家事“千千结” 守护家和万事兴
—— 县法院探索创新家事审判特色之路纪实
丁紫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近年来,县法院以“守‘小家’护‘大家’”为使命,立足家事审判特点,积极探索处理“家务事”的“制胜法宝”,创新构建以多部门联动为基石、案件回访与心理干预为支撑、经常性普法宣传为先导的特色工作模式,闯出了一条“法官巧断家务事”的家事审判特色之路,切实以司法温情守护万家和谐。2024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家事审判案件2970件,结案2631件。
构建联动化解的“防护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事审判不仅根植于精深的法学理论,更是浸润着人间烟火。县法院联合公安、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联动机制,构建面向家庭和全社会的周全支撑,为平安滨海创建贡献力量。
该院联合县妇联对婚姻家庭调解员开展培训指导,集中培训7次,派员现场指导调解20余次,不断提升调解员法律素养和调解技能。持续强化与检察、教育、民政等部门联动配合,开展工作交流研讨38次,持续推动家庭矛盾化解在前端。
百善孝为先。针对赡养类案件,法院干警深入走访熟悉当事人家庭情况的乡亲邻里、社区工作者,引入“祖孙对话”机制,通过隔代书信等方式重现父母养育之恩,实现亲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促成一个又一个家庭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在刘某诉其子女赡养纠纷一案中,干警第一时间开展线下走访,向熟悉当事人家庭的乡亲、村委会询问,深入了解双方矛盾。在掌握相关情况后,干警组织双方调解,同时还邀请了村委人员到场,共同梳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及利益纠纷,并从孝道传统、家风传承、公序良俗等方面对双方进行规劝,解开子女与老父亲之间多年的心结。最终,两个子女主动向老人道歉,三人握手言和。
筑牢健康成长的“防护墙”
未成年人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县法院在家事案件审理中,牢固树立“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未成年人撑起“法治蓝天”。
对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案件优先立案、审理,并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依法裁判。针对当事人情绪崩溃、拒绝离婚、矛盾纠纷较大案件,依托法院公众开放日、圆桌法庭旁听日等活动,主动邀请13个“高危家庭”和150名学生旁听庭审、参观法院,8对夫妻实现“法结”“事结”双解。该院1名干警被评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一纸判决易,修复亲情难。县法院坚持“案后不撒手”,建立跟踪回访机制,为离婚、抚养等类型案件的相关家庭建档立卡,对调解、判决履行情况定期回访问效,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重塑信任,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该院1名干警被聘任为市“盐家优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
“谢谢法官一直以来的关心,小宇现在活泼多了,学习也在进步!”回访中,法官在听到小宇近况好转后终于舒了一口气。才上小学的小宇在父母离婚后性格变得内向。为帮助小宇走出阴霾,法官定期到他家进行回访,陪着小宇一起看漫画,在温柔互动中耐心了解小宇的“心事”,积极给予回应、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父母离异的事实。
“家事案件判后回访的举措非常有意义,法官上门走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未成年人创造和谐、充满爱的生活环境。”该院的回访机制获得县妇联点赞。
搭建知法善用的“传播桥”
“原来遭受家暴后,除了报警还能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要给到18岁,就算再婚也不能拒付!”
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家事法治宣讲吸引众人目光,法院家事法官结合典型案例,为大家生动解读民法典、反家庭暴 力法等法律知识。
化解家事纠纷,既要“事后补救”,更要“事前预防”。该院构建“分节点、分群体、多形式”的精准普法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用大家都听得懂的“家常话”解读法条,从源头减少对抗、修复亲情,让法治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以重要节点为抓手,以重点群体为靶向,开展精准普法。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九九重阳节等节点,组织法官深入镇(区、街道)、村(社区)等开展“法治护航半边天”“盐净·护苗 法伴‘童’行”等主题普法活动10余场次。
特别是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该院依托“小海湾”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及6个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打造“滨法伴你行”教育品牌,22名干警被聘为法治副校长、法治教师,赴16所学校开展法治教育专题讲座52场次,向学生们讲授防范校园霸凌、校园暴 力等法律知识,营造重视家庭教育、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公开课活动在该院举办,1名干警被评为“全市法院优秀法治副校长”。
创新载体形式,提升普法效能。该院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说法来了”普法栏目,发布普法案例16例,让群众指尖轻点即可获取专业法律知识。创作《都是“帮信”惹的祸》《父与子》等新媒体作品,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法律知识。院刑庭、立案庭先后创成省级“青少年维权岗”“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