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中共盐阜区党委决定,将阜宁县东北地区划出,建立阜东县(今滨海县)。此后,阜东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地方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为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原地斗争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开展民主运动,加强政权建设
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初创阶段,面临相当复杂的政治局面和极为艰巨的工作任务。群众尚未发动起来,封建残余势力仍很强大,新生政权没有足够多的干部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全县在县区两级建立了党领导的政权,下辖的乡、保几乎原封未动,依然使用旧政权的原班人马。这对巩固新生政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极为不利。
为改变此现状,阜东县委开展以改造旧政权、巩固新政权为目的的民主建政运动。民主运动的实质是劳苦大众在政治上翻身掌权。县委决定首先发动群众,开展民主、减租、生产三大运动。民主运动旨在政治上削弱封建势力,减租减息要在经济上减轻封建剥削,生产运动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改善群众生活。县委决定秋收时节以减租运动为中心,农忙季节组织领导大生产,农闲时节以民主运动为主。1942年11月,阜东县政府第九次行政会议决议:“当前的中心工作,除紧急准备反‘扫荡’外,对全县来说中心工作仍然要放在生产运动、民主运动、减租运动上。”在以反“扫荡”为中心任务的1943年,县委、县政府坚决领导反“扫荡”斗争,但只要日、伪军一离开,就“见缝插针”继续组织三大运动。1944年初,阜东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群众运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以后一阶段以民主运动为中心的工作任务。第二次反“扫荡”胜利后,民主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大生产运动、统一战线工作、整顿健全群众团体、培训干部、扩展主力和地方武装、减租减息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
其次,进行乡、村(保)政权的选举改造。1942年冬天,由县委副书记尹阿根率领7人工作组在四区卫北乡进行典型试点,为民主运动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接着,运动便在全县铺开。12月10日,县政府印发《乡选委员会组织法》《乡选举法》《乡选工作步骤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指导性文件。1943年1月8日,县政府行政会议通过《关于乡选中人民检举事件的处理办法》,在总结前段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运动作具体指示。在选举中,各乡、村经过酝酿准备、检举大会、建立公民小组、讨论提案、代表大会、公民大会、实施选举等7个步骤,清算旧政权工作人员的各种歪风邪气和罪行,罢免他们的职务,打碎旧的压迫人民的工具——保甲制度,建立以劳苦大众代表占优势的、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崭新的政权组织。为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新政权的健康成长,县委、县政府制订《乡政人员公约》《公民公约》《拥军公约》等。《乡政人员公约》具体内容是“十要十不要”:一要依靠人民,不要脱离群众;二要熟悉民情,不要捧上压下;三要刻苦耐劳,不要吃喝嫖赌;四要办事民主,不要苟循私情;五要公正廉洁,不要贪污受贿;六要顾全大局,不要包庇坏亭;七要贯彻法令,不要违法乱纪;八要以身作则,不要仗势欺人;九要努力生产,不要轻视劳动;十要虚心学习,不要自满骄傲。新生的乡、村政权有力地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完成减租、生产、征兵、备战等各项任务。
开展减租减息,打击封建剥削
1941年夏收时节,阜宁县东北行署颁布减租减息法令,但由于根据地建立不久、地主豪绅破坏、匪患干扰等原因,这个法令未能彻底实施,次年2~3月才开始退租,三区、四区、六区、九区逐渐打开局面。秋收时节,各区继续搞减租运动,但因日、伪鼓噪“扫荡”,封建地主抵制破坏,不利的斗争形势使得此后一年多时间的减租减息工作进展缓慢。地主豪绅抵制减租减息的方法五花八门,主要“招术”有抗分、私分、少分、假分、吓分、骗分、拖分、躲分、赖分、逃分、溜分,还做假债、假合同、改租、夺地(以抽回佃田要挟佃户)等。对地主这些花招,阜东县委、县政府及时发动群众作无情的揭露和针锋相对的斗争。民运工作队的同志作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帮助农民深入思考“穷人是不是天生命苦”“地主和农民究竟谁养活谁”“会不会变天”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坚定“抗战必胜,革命必胜”的信念,树立“佃农翻身做主人,掌握印把子”的决心。全县出现了许多敢于同抗租地主作斗争的积极分子,终于取得减租减息斗争的胜利。1944年1月19日,县委书记薛尚实在《十大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一九四二年,减租地主三千七百二十户,得租佃户九千二百户,减租粮有一百多万斤。一九四三年,减租地主三千九百二十八户,得租佃户一万三千户,减租粮有一百二十多万斤。”到1944年,减租地主发展到4245户,减租退租粮达240万斤,平均每个佃户得粮食589斤。
开展生产运动,发展地方经济
1940~1943年,由于日、伪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反 动派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的财政与经济遇到极大的困难。阜东县不光经常遭受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造成的人祸,还时常遭遇水、旱、蝗、疫等天灾。为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打破国民党反 动派的封锁、解决广大军民的生活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新生政权,阜东县委、县政府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指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生产大军,掀起了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大生产运动的热潮。
运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收效之巨、影响之远,令人瞩目。各区、乡、村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种植粮、棉、油等为主的农业生产,进行养猪、捕鱼、种菜、织席等项目的副业生产,还领导了纺纱、织布、晒盐、运盐、榨油、制糖等工业、手工业生产。与此同时,水利建设、治虫抗灾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也搞得卓有成效。从乡村到集镇,从党政机关到部队、学校,各行各业都被动员起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随着生产的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并有力地支援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1~1942年间,全县相继建立了各级生产指挥机构“增产委员会”、各类生产组织合作社、互助组、代耕队、换工小组等。1942年8月,全县加入各类生产组织的群众有四、五万人。各乡、村、户制订生产计划、家庭计划、节约措施。县政府多次发放贷款扶持生产,从多方面加强对生产的领导,1942年10月颁发《棉田增产办法》,1944年5月,颁布《保护耕牛、养猪积肥办法》。各地开展各种生产竞赛,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有深度、有广度。
广大农民发动并组织起来后,大家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全县军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迅速、明显的改善。1943年底,卫北乡条堆庄总结发现,该庄三麦、玉米、高粱、大豆、山芋等作物的单产、总产均有大幅增长,各项副业收入超过原订计划。三坝、八巨等区,往年胡萝卜是群众的代食品,成为度荒年的命根子,但现在吃它的人逐渐少了;山芋干原是重要的口粮,可在开展大生产之后不少人家拿它当饲料。往年一到春天,很多村便有半数以上的人外出逃荒要饭,如今没有一人出去,还有不少贫苦农民家庭买了田地。
在大生产运动中,阜东县的副业生产搞得很好,纺纱织布、晒盐运盐的成绩相当显著。随着棉田的大面积开垦,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民主政府很快意织到,因地制宜发展纺织事业,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措施,既可以直接解决广大军民的衣着问题,又可以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1942年春天,阜东县委提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口号,发放数十万元贷款作为发展纺织事业的资本,并建立各级纱布交换所,专门负责调节纺织原料、解决产品销路。各地群众纷纷赶制纺纱车、织布机,学习纺织技术。数月工夫,全县办起纺纱车、织布机几千架,纺织小组遍布全县,迅速掀起纺织热潮。据统计,1941~1942年间,全县织出的土布至少有十万匹(每匹长四丈,宽一尺二寸),价值法币2000万元。1943年10月,以植棉业为主的六区组织棉农合作社,社员有509人,资金52000多元,收棉花1000担以上,织土布7000余尺,社员分得红利40000余元。1943年,阜东县盐业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第二位。
开展兴修水利,筑牢农业根基
1941年,刚刚建成的宋公堤抵御了史上最大的海啸,保护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赞扬,成为苏北地区伟大的民心工程。阜东县政府再接再厉,在抗战的炮火声中,继续组织广大军民在内地开沟挖河,修堤筑坝,进一步兴修水利。1943年12月间,五汛区仅用15天内便打成“抗日坝”32道,修筑“抗日沟”(兼作战壕)190条,还用7天时间兴建“抗日桥”1座。接着,动员数千民工在五汛港和鲍家墩之间开挖一条长达13里、有3条支河的汛鲍河,有170余顷荒滩变成良田,两岸百姓广受其益。1945年4月8日至5月8日,阜东全县共修大小河道50条,其中较大的主干河有五汛区的中心河、华成区的三涧河、八巨区的三民河,支河、港道有如獐沟区的李大港、王家港等,挖土总量达181810立方米,起到很重要的抗旱、排涝作用。新开挖的沟、河两岸大片荒地得以开垦,全县增加耕地面积达72815亩,不包括群众自由开垦的若干田地。整个抗日战争的艰苦年月里,战事频仍,任务艰巨,但全县水利工程建设几乎一直没有停止,筑牢了农业发展的根基。
开展商贸活动,搞活根据地经济
日、伪、顽经济封锁,造成阜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上的极大困难。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县委遵照毛主席关于必须学会做经济江作的指示,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出产农副土特产品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商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保障抗日军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县成立贸易公司,在八滩、獐沟、蔡桥等地成立支公司或商店,通过经济贸易活动,同日、伪、顽进行经济领域的斗争。全公司有50条船作为流动仓库,灵活应付敌人的“扫荡”。贸易公司主要经营粮、油、棉布、棉纱、百货,收购生猪、大豆等土特产。贸易公司成立有利于支持抗日根据地“抗币”的流通,保证各种物资供应渠道畅通;有利于调节全县市场,繁荣根据地的经济;有利于打击不法私商,牢牢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针对敌人的封锁、破坏,贸易公司根据形势的需要,改变贸易策略,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游击贸易,把生意做活。在八大家、八滩、北坍、如来庵、蔡桥、六套等地设点供货,向群众出售生活日用品。在敌人进行“扫荡”的紧张时刻,贸易公司采用担挑售货方法,走乡串户,使人民群众买卖大为方便,也安定了人心。针对敌占区不用“抗币”,贸易公司就通过特殊商人以物换物,用本地土特产品换回人民群众日常需要的物资投放市场,有布匹、药品、火柴、煤油等。公司收购几千头、上万头肥猪,加工成各种特色咸肉,通过商人运到海安、南通、江阴等敌占区,换回解放区紧缺的物资。各种灵活的贸易方式调节了全县城乡的供求关系,繁荣了解放区的市场,安定了民心,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对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封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