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花蜜“甜”满振兴路

本报记者  刘琪
  10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八滩镇界山村的滨海白首乌种植基地核心区,148个棕黄色蜂箱如整齐列队的“小营房”,箱体缝隙里传出的“嗡嗡”声此起彼伏,交织成充满生机的自然交响曲——一场非遗资源与生态养殖碰撞的“甜蜜实验”,正在生动上演。
  下午3点,养蜂人沈炳铨熟练地戴好防护面罩,弯腰走向最前排的蜂箱。他轻轻掀开箱盖的瞬间,一层金黄透亮的巢脾立刻映入眼帘,阳光透过巢脾上琥珀色的蜜汁,将密密麻麻的六角形蜂房照得清晰分明。
  “你凑近闻闻,这蜜带着首乌花特有的清甜味,和普通蜂蜜完全不一样。”沈炳铨拿起一把小勺,小心翼翼地从巢脾上舀起一点蜂蜜。粘稠的蜜汁在勺间缓缓下坠,拉出细长透亮的糖丝。他边说边将蜂蜜递到记者面前:“每年8月到9月是首乌的盛花期,蜜蜂专采这花酿蜜,比杂花蜜多了层淡淡的药香,口感更醇厚。”
  说话间,沈炳铨将取出的巢脾放进一旁的摇蜜机。随着他顺时针转动摇把,机器内部的巢脾高速旋转,金黄的蜂蜜顺着不锈钢内壁缓缓流淌,最终汇聚成细流淌进下方的收集桶。不过几分钟,桶底便积起一层透亮的蜜液。
  这场“甜蜜酿造”的背后,离不开滨海何首乌非遗传承人陈华文的创新探索。他站在摇蜜机旁,目光紧紧盯着流淌的蜂蜜,脸上难掩兴奋:“这次专门请蜂农过来,引导蜂群定向采集首乌花蜜,是我们把非遗资源和生态养殖相结合的新尝试。”他指着身后连绵的千亩首乌田介绍,基地始终坚持仿野生栽培模式,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全靠人工除虫、施用有机肥,只有从源头保证首乌花的纯净,才能酿出高品质的首乌花蜜。
  提及开发这款产品的初衷,陈华文道出了行业长久以来的痛点:“滨海白首乌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早就得到市场认可,但传统加工形态大多是饮片、粉末,不仅人体吸收效率低,食用场景也受限,很难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举例说,过去消费者想摄入首乌营养,要么煮水、要么煲汤,步骤繁琐且口感单一,年轻人很少愿意花时间去制作,这让优质的首乌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
  而此次开发的首乌花蜜,恰好破解了这一难题。“核心秘诀就是借助蜜蜂的天然生物转化能力。”陈华文解释,首乌花中富含的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经过蜂群采集、酿造后,会与蜂蜜中的葡萄糖、果糖等单糖形成稳定的营养体系,这种体系能直接被人体肠道吸收,生物利用率比传统饮片有所提高,而且不用额外加工,打开就能吃。
  “这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创新,更是我们对‘药食两用’理念的深度实践。”谈及未来规划,陈华文眼中满是期待。他表示,下一步将完善首乌花蜜的生产标准,申请相关食品认证,让首乌的营养精华,从专业的药用领域走出来,走进早餐的面包片上、下午茶的茶杯里,成为普通人日常能吃、爱吃的健康食品。
  夕阳西下,摇蜜机的转动声渐渐停歇,沈炳铨和工作人员将装满蜂蜜的桶小心搬上货车。车窗外,蜂箱依旧排列整齐,“嗡嗡”的蜂鸣声与远处的田野风光融为一体。这场以蜂为媒、以非遗为魂的“甜蜜实验”,正悄然开启传统资源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别样活力。(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